欧宝体育平台_亚博足彩app-唯一授权官网

图片

志于道 游于艺

学术展览

学术展览

焦兴涛:郭开红、“马踏匈奴”与雕塑的当代性

日期:2022-03-31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今天的雕塑艺术,需要通过未来的回看进行修正。”3月25日晚,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三讲上线,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焦兴涛走进直播间,用生动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案例,为约32万人次的网友上了一堂公共艺术课。

直播中,焦兴涛以“郭开红、‘马踏匈奴’与雕塑的当代性”为题,从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的实践和中国古代“雕刻”切入,分享了他对雕塑当代性的独家观察。

羊磴艺术合作社是焦兴涛2012年在贵州桐梓县羊蹬镇发起的一个综合艺术项目。这个项目的特别之处是尝试将艺术还原为一种“形式化的生活”。

在那里,焦兴涛放弃所有的已获得的艺术史,包括经验、手段、方法和一些预设的东西,而是调动当地饭馆老板、木匠等共同参与一些项目和活动,“让所有的直觉面对生活”。

什么是雕塑?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在焦兴涛看来,当你在思考什么是雕塑的当代性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雕塑的经典何以成为传统。

他以“马踏匈奴”为例,剖析了古代“雕刻”的缘起、形制、图案等。“今天,我们在霍去病墓前石雕中感受到的独特的审美艺术体验,并不是当时人的想法和要求,而是今天基本不同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今人的审美‘投射’。”焦兴涛称。

在他看来,今天,我们称之为古代“雕刻”的作品,在彼时彼刻,就是能满足具体功用的古代“物品”。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些物品称之为“雕塑”,并用今天的风格样式的方式去观察它、描述它,仅仅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此时此刻的标准,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以线入形”“取象用意”“古拙大气”正是源自我们对这类古代物“意趣”的欣赏。

他说,对于艺术研究者,如果不能从发生机制的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观察和体验古代艺术作品,停留在从风格样式层面去讨论,无疑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认可那些被称之为“雕塑”的古代物品是被追认的结果,现代雕塑是对既有“雕塑”观念的不断改变,那么即使今天关于雕塑的艺术传统已经获得共识并成为创作者的自觉,关于此时此刻的艺术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通过未来的回看进行修正。“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

“当我们试着从未来回望,雕塑是在艺术世界、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之间不断自我定义的‘动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追认’经典形成传统,从未来‘回望’来形塑当下。”焦兴涛说。

整场直播用时1个多小时,在四川美术学院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客户端专题、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官方百家号、重庆日报官方知乎号、重庆日报官方微博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累计吸引约32万人次观看。

直播中,焦兴涛用讲故事的方式,把深奥的雕塑知识融入案例中,深入浅出,学术性和普及性俱佳,吸引大量网友线上互动。

“听了这堂课,让我对雕塑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以后再去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地旅游,我将有了一个新的艺术视角,收获满满,100个点赞!”网友“云中花海”称。“讲得真好!艺术家的世界是丰富的,思想是如此活跃,又更近一步了解了艺术家的世界。”网友“会飞的鱼”称。“让我仿佛回到了熟悉的课堂,真是一堂不错的公众美育课,值得点赞!”网友“42**8”称。


【金句分享】

★雕塑是什么,它的方向应该在哪里?是每一个雕塑家都在问的一个问题,回到现实主义吗?一旦图式、内容都被规定之后,大概率还是一种重复,是不是走向观念艺术呢?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的特点就是那种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身心一致的创造,如果没有了,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艺术对我就失去了意义。

★我不是一个有志于中国古代艺术史或者美术史研究的人,只是针对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怎么样去理解和了解古代雕刻作品,其实它们在彼时彼刻就是能够满足古代人功用的产品。我们今天认为它是雕塑,是因为我们今天建立了一个美术史的概念去投射它,认为它符合我们的观念、思想和标准,于是它就成为了我们心中的“雕塑”。

★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我认为雕塑艺术是在艺术世界、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之间不断自我定义的“动词”,通过“追认”经典构成传统,通过未来“回望”形塑当下。

★想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一句话,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历史,艺术是这样,我想一个人、一个社会可能也是这样。

(来源:重庆日报)


【全文实录】


主题:焦兴涛:郭开红、“马踏匈奴”与雕塑的当代性

会议时间:2022年3月25日晚

焦兴涛:大家晚上好,今天是我给大家分享的题目是郭开红马踏匈奴与雕塑的当代性。

马踏匈奴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的一件名作,现在陈列在陕西的茂林博物馆。郭开红是谁呢?它不是一个历史人物,也不是一个著名的艺术家,他是贵州大山里的一个乡村木匠,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特别热爱雕塑和艺术,创作了大量令人惊艳的作品。我们要认识郭开红还得从羊磴艺术合作社说起。羊磴艺术合作社在2012年的时候,差不多十年前我和川美一帮年轻的雕塑家们,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来到了贵州桐梓县羊磴镇,和那里的村民、加油站老板、学生和修车的师傅等等,我们组成了一个叫做羊磴艺术合作社的非正式的组织,这样一个组织一直在今天,我们在持续的进行着艺术活动,这十年间,今天有更多人参与其中,我们的活动也一直在持续,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高兴。

我们当时在羊磴做的第一个艺术项目,就是乡村木工,而郭开红就是其中一个木匠。为什么要去羊磴?也许有人会问,十年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并没有像今天一样成为国家的战略和政策,为社会各界和艺术家的支持参与。为什么要去呢?一帮雕塑家跑到这样一个偏僻的小镇去干什么呢?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除了我们说的社会责任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要回到雕塑,回到艺术,从艺术说起,要回到彼此比刻中国当代艺术面临的一些困境和话题。

2012年这个时候,大家知道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了,它对艺术界最大的一个直接影响是什么呢?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突然之间要求改变了,过去的主题、方法失效了,这样一个改变很快传导到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之中。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但是过去已经结束了。中国当代雕塑的创作也是如此,就仿佛一夜之间我们在过去2012年之前、十年大家熟悉那种强调形体夸张、色彩浓艳的雕塑,从各个展览里面消失了,雕塑家们开始在想一个问题,雕塑除了视觉、色彩这样的因素之外,还有什么可以凭借的?是什么让你成为一个雕塑家而不是画家?很多雕塑家们开始的一个自主的探索,他们开始从材料的意义、身体的介入,包括时间和偶然性的方面来探索雕塑表达的可能性,于是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探索,这样的作品开始出现在各个展览当中,但是要知道我们发现一个什么情况呢?我们似乎看见了更多了意大利贫困艺术、日本的乌派(音)那些艺术家们创作作品的影子,在我们这些展览里面游荡。没办法,要借鉴你就必须先从甚至叫临摹开始。其实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明白,这只不过是对前一个阶段矫枉过正的一种情绪的释放,一定不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未来。

它应该是什么,它的方向应该是什么呢?是每一个雕塑家都在问的一个问题,回到现实主义吗?虽然现实主义这个词,在今天中国的语境下依然具有非常强烈的前位意义,但是一旦图式、内容都被规定之后,大概率还是一种重复,是不是走向观念艺术呢?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的特点就是那种心领神会、身体力行、身心一致的创造,如果没有了,至少对于我来讲雕塑也就或者艺术对我也就失去了意义,这是一个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有一点,也就是在2012年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们突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拥雕塑、装置、绘画的方式去向传统致敬。那一年成都双联展的主题叫“西山沁园”(音),大家知道来自非常著名的古画,展览里面的很多作品其实让我有些迷惑,就是假如中国文化、中国的传统只是一个个的符号,它应该在博物馆里面展出,如果艺术家们只是简单的描摹重复这些符号,那么艺术家应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我认为中国文化的传统一定存在,但是它一定是在我们的现实之中,一定是依然而且必须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那个时候还有一个情况是什么呢?艺术圈和大众变得越来越分离,两个圈子自说自话、各自乾坤,各自讨论着自己的问题,艺术越来越职业化,艺术职业化是一件好事,但它的问题就在于它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他让我开始怀疑艺术对于生活的意义。我这样的问题其实很难在艺术圈或者体制化的艺术生产当中能获得解答,想到一句话“李诗求猪也”(音),也许某种中国文化的根性它依然存在于全球经济化浪潮未能完全覆盖中国广大的乡野和农村,存在于乡村里面日常的劳作和手工技艺当中,这是应该为什么去羊磴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作这一个铺陈,今天我们讨论是雕塑的问题。

到了羊磴之后第一个项目,大家看到了,这是2012年12月份乡村木工。我们看到画面中第二排戴眼镜的就是郭开红。要去做什么不太清楚,但是不做什么是很清楚的,大家会看到不是猎奇采风,不是体验生活,不是乡村建设,不是文化公益,不是艺术慈善,所以它注定是一个有方向、没有目标的过程。我们怎么做呢?我们把6位艺术家和6个木匠俩俩分组,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木匠一组,共同来创作。我们称之为“创作”这个词,无非是因为它好用,其实到底要做一个作品、一个雕塑、一个物品、一个家具呢,不知道,但是我们规定了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呢?雕塑家不能仅仅是出方案、出想法的人,他必须参与到这个物品或者这个作品创作的全过程,木匠也不能仅仅是实现艺术家意图的一只手,他必须要决定自己想要做什么,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艺术家必须出让一半的自我,而木匠们要必须学会做自己手艺的雇主和主人。开始其实并不太顺利,但是随着大家的磨合,找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方法,就是什么呢?让木匠先说出他这辈子最擅长、最喜欢做的家具到底是什么,椅子、盆、桶、柜子、床,随便,棺材也行,然后雕塑家再根据他的想法,加入自己的理念,获得他的认同,大家共同完成。很快,经过充分的交流和磨合,诞生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随后,我们在乡镇的场上做了一天露天的展览,很多当地的木匠和村民都来参观。啊

这一组木匠师傅说“我可不可以把我这辈子做过的家具都做一次?”雕塑家说“可以,但是我的要求只有一个,能不能缩小到它的1/3,同时把它所有做出来连在一块”,他们的工作就完成了这样一件连在一块的家具。右边是我那一组,我直接和那个师傅说,我们干脆就照着塑料凳子,用柏木做几个很好看的凳子吧。这一组师傅说我最擅长是做棺材,雕塑家说“行,就做棺材,但是做到原来1/3的尺寸”,然后他们多做了一个多宝盒,升官发财,非常好的寓意。这一组的木匠是说“我最擅长做柜子”,这个艺术家是一个女雕塑家,她说你照着我的身材做出我能进去的鬼子,这样完成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鬼子,加上四个轮子就成了小朋友特别喜欢的一个玩具。还有把旧的板凳和新的板凳坐在一块,做了一个茶台,这个茶台旁边可以种茶树,边喝茶边种茶树,很好的想法。这时候我的主角而郭开红就出来“焦老师,我想创作一件作品”,他说“你想做什么呢?”,他说“我要做一个敌人”,这让我非常惊讶也很惊奇。我在想我怎么想到做好人,真的给一个好人的题目,我应该怎么完成,这就是他完成敌人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很有意思,你看他说的是“一个日本鬼子悬空在米箱里面,双手举起来投降,驳壳枪就成为撑起这个米箱的支撑,特别好玩,特别脑洞打开。尤其他把这样一个敌人和米箱实用的器具结合在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东西里面,我们非常佩服他这种奇思妙想、大胆创意。最后郭开红郭师傅就开始了他的木雕创作历程,只要他不外出打工,只要在农闲,他就在他的家里就着各种的材料,不管是木材、树枝还是小的圆的木头开始了他的创作,几年下来,很多东西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他克制的猫咪和他家的狗,这只猫和真猫在一起,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气质拿捏得死死的”,而且疏疏几笔,让人觉得特别可爱。后来我们在羊磴镇给他做了一个展览,这个展览是在当地谢小春(音)的家里,他的家后院是搁杂物的杂物院,清理之后我们做成了一个文化活动室,做成了这样一个展厅。这个展厅里面我们看到旁边有吸收剂,展厅上面还有一根不锈钢的晾衣杆。展览的时候衣服裤子都晾晒在这里,这是我特别欣赏的一个展览的状况,艺术和生活紧密的交织在一起。

我们看这些作品。这边是拐杖,龙头拐杖,变着法儿的把这种传统的用具做得如此的变化有趣。大家还可以注意一下,这个拐杖就有特点了,它的龙头是什么?它的龙头是一个戴着安全帽的工人,然后拐杖的身躯是什么?是一个矿山开采用的掘进的钻头,他把一个如此现实的、发生在他生活旁边这样一个事件和人物融进了他传播的形制里面。再看这个叫福娃或者叫人参娃,简直是今天二胎和三孩政策最好的祝福和宣传。这边这个是他一个叫“倒立的男人”、一个叫“站立的女人”,我们展览的时候没用任何的展台,直接把一个废弃的法院的高凳作为这个展览的基座,特别的和谐。这个男人是什么呢?一个倒立的,大家看下面是什么呢?是一个哑铃,一种力量。这个站立的女士,大家要注意是一条腿,是因为在生活中他观察到有这样一条腿的女人,他认为是特别的勇敢面对生活。所以这两件作品,完美的诠释了郭师傅对于勇气和力量的看法、理解。在下面我们看,这像竹节虫一样的作品,其实是什么呢?是他找到很多的树枝和树桠,他顺着这些树枝树桠的形态做成了竹节虫有趣的生物,这是他做成鸡、鸭、鱼等等为主题的,但是都是有用的东西,放什么呢?果盘,这样的果盘特别让人觉得可爱、新奇。大家看一看,猪、鸟、鸡,名字也取得特别有意思,叫“野猪背磨盘,叫做“太监大闹蟠桃器”,这是“母鸡盛蛋皿”,包括展览的展签都直接用乡间的红纸,用墨汁一写贴在上面。看它的展台不是一个展台,就是一个木床木架立了起来,小朋友特别喜欢。

请注意这边这一件这个东西,当时我在他家里看见的时候我大吃一惊,但是我还是试着问他,我说你这个做的是什么呢?他说我找到很多弯弯曲曲的树枝,不知道该干嘛,然后我想到了,我做的是精子,游动的精子,它是生命的象征。我觉得他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民间雕塑家这样一个认知,他对生活世界,包括对科学,包括对生命的了解和理解和他的这种好奇心,完美的融入到他的作品当中了。看他写的这句话,世间32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作用学去想什么都可以出探明,勤练付出明天将会有你的乐趣,将会人生辉煌,将会得到甜蜜美好的未来。写得非常好后来把这段话做成了横幅挂在了镇上,作为了一个最好的展览宣传和海报。看一下简短的视频。

但是非常可惜,2019年的时候郭师傅在做一个电气工程架线电杆的时候,因为一个意外的事件过世了,所以天妒异才,人生真是一个无奈的旅程。我们可以看到刚才视频里面郭师傅那种满足快乐的样子,那是艺术给他的乐趣。我们可以看到他,这是在1982年他30年前的日记上面写的一段话:人的生命是有限,可是要把无限的生命投入有限的生命之中去。郭师傅是做到的,所以其实我在想,当我们拥有充满热情,在憧憬我们甜蜜梦想的时候,其实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甜蜜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就在此时此刻。

与此同时,我们在过去这十年当中也不断的在寻找着艺术和生活的关系,雕塑怎么样以一种今天的形式呈现日常状态中,怎么以正的激励呈现新鲜的形态。大家看到这是两个桥,这是一个公路桥,这个镇上当时的两个桥,这是一个吊桥,这边是赶场最多的地方、聚集的地方。这是镇上人歇凉夏天喜欢去的地方,但是两个地方,尤其这边没有休息的地方,但是我们想着做一个凳子,但是又怕被偷走。于是2014年夏天的时候选了2根5米多长的木料做成了长长的凳子,搬到这里以后,根据现场的地形把另外一边锯掉了,只能在这里安安稳稳的摆着,谁想要偷走不行,我们用了一根铁链锁起来,铁链是中国乡村最有效能够宣誓所有权的工具。3个月之后,铁链是被偷走了,但是凳子一直在,成为大家聊天、赶场、休息的一个所在。

这是一个吊桥,为小孩做了一像毛毛虫的一个凳子,连在一块,连续3米多长,小朋友都非常喜欢。本来桥上是有凳子的,但是大家看它紧贴栏杆钉得很死,做下去什么感受,背挺得直直的,很难的。所以我们做了锁在桥上的凳子,凳子拿不走,可以前后移动,寻找自己舒服的坐姿,夏天傍晚成为大家歇凉喜欢的地方。2015年的时候我们在当地买了一栋房子和两亩地,当然用农村户口买的,买了之后,旁边的邻居就说你们家这大核桃树长得太过分了,扫到了我这边,我地里收成不好,界限在那里,你们要把树子砍掉,砍是可以,用雕塑的方式砍。我们搭架子,认认真真砍了一个齐齐整整的平面,让他成为一个生活的状态。

镇上的一个冯师傅,也是当时乡村木工计划的一个师傅,他有一个小的豆花店,他希望我们在那里做一个展览。我们说做展览可以,但是展览一定不是一个一般的挂画或者展雕塑一样,我们把他店里面仅有的4张桌子把桌面去掉,用了很厚的木板重新换掉,用雕刻的方式的整体桌面,是一盒烟,一个是中间的味碟,还有一双筷子,还有两把摩托车的钥匙,在我们买下的地方迅速完成了。然后放在他那里开始展览,展览也是他卖豆花的时候。大家觉得非常有趣,吃了之后似乎要拿这个烟,但怎么也拿不走。在2016年的夏天,羊磴有很大的洪水,这个洪水冲垮了吊桥,我在过路的时候看到了石敢当,是不是需要雕塑一样的师赶当一样的,我们在网上买了一个玻璃制的警察,放在正前面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过去的大坝,因为违规建造被炸掉了。一是大家觉得非常认可,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在夏天的时候告诉小孩尽量不要小河洗澡,同时也告诉这些漂流的人们注意安全。后来居然开始变得盛传“这警察是开了光的”。

2018年的时候,在羊磴的时候我们发现抖音非常、非常受欢迎,每一个人,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餐厅的老板、餐厅的服务员、旅社的服务员,还是一般的家庭妇女,他们经常当着别人的面就立在那里拍,我发现抖音是一个在那里非常能够在那里表达自我、吸引观众、自我认同和观察的方式,我们成立了一个抖音合作社,我们欧宝体育平台_亚博足彩app-唯一授权官网的艺术家和他们共同完成一些抖音作品。王进非常好,非常有意思,在当年的抗洪当中失掉了他的左腿,他非常乐观向上,开了一个洗车间,一点不自卑,我们为他做了一些抖音作品,他自己完成的,我们可以看一下,看一下视频。

在羊磴这十年当中,我们毫无疑问是沉浸在一种打破了日常生活和艺术世界界限这种快乐的兴奋当中,但是我还是一直不停的追问一个问题这是雕塑吗,雕塑的边界在哪里,雕塑的当代性是体现在这种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的充分交融之中吗,或者有人说这是不是博伊斯说的社会雕塑?相对于社会雕塑这个说法,我可能更倾向于叫“直接现实雕塑”,因为它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也不是浪漫现实主义的,当然也不能简单的归于革命现实主义,它是针对我们生活的日常的缝隙和各种形状直接进行的一个雕塑的创作,或者带有雕塑观念的活动和事件和行为。

有时候我在想,尤其是为什么郭开红的雕塑让我久久难忘?回到他的雕塑让我感受到一些东西,首先他没有明确的参照和固定的范式,这是他非常有意思的一点,一切源自天然和悟性,风格纯朴、技巧也很自然,主题和题材从来都是顺手粘来,但是里面总是让你感觉到很丰富的东西。一方面它有魔幻现实主义那种奇幻跌荡,它又有表现主义那种主观和韧性,同时他还带着浓浓的民间性。正是这种民间性,这种民间感,让我在想,这是不是我在这里需要去寻找的某种叫做传统文化的东西。让我们的专业艺术家们如此纠结的关于当代性和传统这种矛盾,为什么在他的作品当中可以如此自然的天成在一起?在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当我们在思考什么是雕塑当代性的时候,其实是在追问雕塑的经典何以成为传统,也就是说雕塑的当代性和传统是一体两面的问题。

我们石敢当,这是2015年在羊磴的路边随手拍摄的。这个石敢当一看这种兴致一定是当地人,一种是当地工匠所为,一定不是一个专业的雕塑家所做。因此我禁不住要把郭开红的这只猫和它比较,都有一种浓烈强烈纯朴和天真的气息。同样这个石敢当,他简约整体的造型以及线刻的方式,让我想到了中国古代雕塑的经典马踏匈奴。

马踏匈奴,大家都知道是汉代将军霍去病墓前石雕当中最为有名、最为重要的一尊雕塑,它一直被认为是体材的处理大胆巧妙、因饰像形、凝练概括,综合运用了圆雕、浮雕以及线刻的造型因素,体现了很强的概括性和丰富性,而且被认为是汉代雄强博大精深的一种象征,浑厚古朴,什么我们都用上去了。但是其实从我学雕塑开始,几十年我一直隐隐有一个问题,一直云绕在我的脑海里,也笼罩在这个石雕上,那就是他们、古代的工匠,我们今天称之为“雕塑家”的,是怎么想到这样去创作和构思的呢?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这些石雕的内容之间到底是怎么样一种关系,讲述是怎样一种故事?一直搞不清楚。第三马踏匈奴这种构图形式,也就是说一个动物四足之间充满了人形的形制,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几乎是一个孤案,我们没有在后面看到,尤其是中原汉族的雕刻能看到这样的作品。为此,我也断断续续做了很多了解,也发现了很多有意思的话题,跟大家来一起分享。因为研究霍去病墓最重要、最直接的文献描述几乎就只有《史记》,就这几个字“为冢象祁连山”,就是做了一个大墓像祁连山一样,完了,当然前面还有几个字,待会儿会放。就几字我们怎么去了解霍去病墓前的形制石雕成因元月呢?确实是一个问题。首先说形制,首先看秦始皇兵马俑,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17年,看看相差的时间不到百年,但是我们很难在秦始皇兵马俑这样一个传物写实非常高度的兵马俑能够建立和霍去病一样的联系,他们是截然相反的风格样式和图式。这是汉代出土的陶俑,东汉、西汉陶俑微妙的塑造方法和霍去病石雕古着的方式差别非常大。尤其大家注意一下西汉出土的陶俑的马头,我们在看一下这个时刻的马头,不管是从眼睛、鼻孔到嘴,这是张开的嘴,而这个闭合,包括耳朵,好像是来自完全不同的体系。唯一可以和大型石雕相提并论的在汉代,包括就只有,今天好像都还在,叫做“牵牛石雕、织女”,汉武帝为了征伐昆明国,在长安池上凿了两个水池,水池旁边立了两个石人操练水军的。这两个石人,大家可以看到他的比例、石像,不管主流文献如何政治描写它多少好、多么重要,但是它造型的简陋和粗糙根本不能和马踏匈奴相比较。

从上世纪初开始,西方和日本的汉学家们开始对霍去病墓前石雕现代意义上的调查和研究。通过区域文化比较,得出的一个比较接近形成的一个看法是什么呢?就是马踏匈奴这件雕塑受到了西亚、巴比伦文化和高加索斯基泰(音)文化的影响。这是西亚巴比伦公元前600年前巴塞尔德狮,这是狮子下面的人性,这是公元前600年,当然我们不能说有这样一个接近的形制就一定来自于他,我们还要看一下别的可能。大家再看这两件雕塑,这件雕塑就是马踏匈奴,而这个是大夏国赫莲勃勃长子墓前的雕刻,大夏国就是熊倪的后裔。这两个雕塑除了下面没有塞满,一个镂空一个塞满,几乎是一模一样。大家观察一下头的处理,马头,如此接近的形制。问题来了,一个匈奴主的后裔在自己皇族的墓前,仿照400年前征服自己汉代将军陵墓的形式,做了自己贵族的雕刻,这合乎情理吗?实在不能让人信服,可能的一个解释,这本来就是他们的传统。我们再看一下这个头,和这两个马头的关系,就能看到他们是多么的想象,而和这个差别是如此的巨大。

近年来内亚史的研究其实提供了一个很新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欧亚大陆草原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这种交互的影响,从这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整个亚欧大陆内部草原民族的文化之间有着相近的习俗和宗教特征,所以如果匈奴受到西亚的影响,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第二个问题,故事。到底霍去病墓前的18个石雕,到底是为什么做的,里面的石马、石人、像,尤其里面是野人抱熊这样很奇怪的晦涩的雕刻和内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很多学者从汉代寻仙文化是比较盛行的。汉代有一种特别有意思特殊的器皿叫伯山庐(音),伯山庐(音)里面香烟袅绕,有树、鸟等代表了仙境,以此来讨论这可能是伯山庐(音)的形制做的霍去病墓,还有可能像苇丛像祁连山,堆成祁连山的形象,里面的马石牛都是里面动物,但这让人我不能信服,这样的猜测每个人都可以有的。直到我看到日本学者鹤间和幸《秦皇帝国—始皇帝的遗产》里面,他写的这段话,时至今日我们还是八高懂石像所讲述的故事…驱使的马、伏卧的马、猪、牛等家畜应该是从匈奴那里夺取的战利品吧。虎、熊大概,是战地捕获的腋臭吧!遭受蒙受袭击的与熊搏斗的人物、奇妙的石人描述应该是霍去病在草原上的遭遇。

北梁石刻。北梁的时候在威武建造的天梯山石窟。北魏灭了北梁以后,把这些工匠带到了北魏的都城平城,现在陕西大同,在大同建造了云岗石窟。随着洛阳一脉相承的石刻风格技法,来自同一个工匠群体的持续营造,这应该是古代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我们再看一下上面这个,我们说赫莲勃勃长子墓大夏国的石马和马踏匈奴,这种一脉相承的持续营造,难道不应该来自于一个群体工匠的持续吗?而且威武天梯山一直到龙门石窟,81年我们都能够明显感受到风格方式的一些改变,变化是很强烈的,而上面有400年跨度却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所以这是《史记》里面关于霍去病墓前的记载就这么多,“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属国是什么呢?征服国的民众设置的郡,就像今天的民族区域自治,发属国的玄甲军,征服国的铁甲军护送他的陵墓从长安到茂陵,为冢象祁连山。驱胡奴巧匠,刻漠北奇事以记之。这是我自己加的,但是似乎没有违和感。因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大胆的想,霍去病死后,汉武帝十分痛惜,让被征服者的铁甲士兵护送霍去病棺木下葬,用他在征战中俘虏的敌国工匠来完成他的陵墓,表现的内容是他数次远征中的奇异见闻,以此来彰显他的起义见闻。这是我自己的一个判断,绝非学术界的公史,但是我在想历史研究也罢,美术史也罢,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种的角度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历史传统到底是什么。

再换一个角度,去年的时候我们欧宝体育平台_亚博足彩app-唯一授权官网和浙江大学共同主办中国历代大会的成果展,白谦慎先生在川美做了一个讲座,讲座的题目就叫“鱼骨为图,鱼涓涓画乌”(音),非常有意思,后来我买了这本书,认真看了一下书法经典型的问题。其中谈到一个典故,可以跟大家分享。《郑长猷造像记》,北魏龙门的一个石刻、刻字,在康有为的《广义周双集》(音)里面他是非常赞赏的,他用了几个字“雄强厚密,沉著劲重”来说明这个说法。但是后来的研究表明,从实地的调查发现,因为古代的石刻工匠刻字要经历三个过程,撰文、写字,苏单(音)干什么呢?打格子。然后再勒石(音),刻字。对苏单(音)过程中打的界格和对笔画考察的分析得出的是什么呢?镂字、雕字的比画这么多,工匠不识字,刻这个书法的工匠是不识字的,而且研究表明,当时的雇主并不在乎我的字刻得怎么样,供养人,刻上去就行,同时也不在乎刻得好坏。但正是这一刊刻马虎的造像字,在1400年后被康有为认为是位碑中的佳品。我们今天的感受,并不见得是古代当事人和当时人的感受,许多今天被认为具有天阙(音)的古代书刻,他们的执着逸趣正是来自书刻对书法技数的不熟悉。我想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雕刻的凿制者和古代书刻的刻制者,很大程度上他们是同一群人,不是字,所以从他们的识字水平可以想见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我们可以想像他们可以从浑厚、朴实以及自觉的审美意识的高度去创作这样的石雕作品吗?怎么讲呢?如果前面还有一句话要补充的话,其实学者也有共识,就是从风格、样式的角度,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古代作品,对于宋元以后可能是有效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的画家、艺术家们有自觉的审美追求,但是对于商周和秦汉时期不是这样,往往是倾向于以视觉来表达对社会支持和认知的看法。

上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在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上发现了左司空这几个字。左司空是什么呢?左司空是汉代少府所属的官署,掌管国家砖瓦生产,兼工艺修造,有点像我们的建设部。意味着石雕的完成在左司空的监督下完成,由于工匠石官一定在制度层面发生,由谁启动、由谁决定,地点、形制、内容、图样如何审定,如何要求工作、如何验收,这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管理制度运行的结果。就像我们如果要做一个开国院校纪念馆,个人的审美意识重要吗?他必须要符合这个纪念馆的国家意志的诉求。所以我们霍去病墓前感受到独特的艺术体现,并不是当时人的想法和要求,而是今天基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之上今人的审美投射。

首先要申明,我不是一个有志于中国古代艺术史或者美术史研究的人,只是针对我自己的一个问题,怎么样去理解和了解这样的传统,它对于我的意义,我觉得是十分重大的,它就意味着今天我们称之为古代雕刻的作品,在彼时彼刻就是能够满足古代功用的作品。鸟形尊、秦始皇兵马俑都不是雕塑,认为都是兵,我们今天认为他是雕塑,因为我们今天完全建立了一个美术史的概念去投射到他,认为他符合我们的观念、思想和标准,于是他成为了我们文化传统里面叫做雕塑的东西。后面这句话我非常认可,来自于谁呢?胡适的老师,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一句话,我认为黑人雕塑家所做的偶像对他们的部落群体来讲具有最高的实用价值,甚至比他们的长矛和衣服更加有用。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用的东西,而是符合我们今天审美之后的一个追认和投射。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些物品称之为雕塑,并用今天的风格样式的方式去观察它描述它,仅仅是因为它恰好符合了此时此刻的标准,霍去病墓前的石刻以线入形、取象用意、古拙大气,正是源自我们对这古代物品的艺术的欣赏。

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如果今天认知艺术的历史都是今天思想观念追问和投射的结果,那就意味着明天的传统一定来自今天的创造,今天的创造,什么叫创造?那你必须要认真的、审慎的看一看你习以为常的关于艺术的标准、规则,他其实是过去提供给你的,而不是未来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今天雕塑的当代性,具有当代精神和属性的东西,不是今天的标准可以判断的,必须来自从未来的回望。所以对于艺术研究者来讲,如果不能从发生机制的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去观察和体验古代艺术作品,仅仅停留在风格样式的层面去讨论,无疑是有缺陷的,对一个雕塑家来讲这个问题就复杂得多。对于一个想在今天此时此刻创造具有当代性作品的雕塑家来讲,而不是等待被未来回看和追认和承认,对于一个过去一切似乎都很明朗,但是对于未来未知的一个雕塑家来讲,对于一个此时此刻即将进行自己艺术创作的雕塑家来讲,他应该怎么去选择?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

历史上追问的雕塑。罗丹,被认为是从模特上翻制的雕塑,这不符合古典雕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教义。德加的小舞女,第一次在青铜身上穿上真正衣服的裙子,木兰库西空间中的鸟(音),在美国海关的时候关于它到底按照艺术品纳税还是工业制品纳税,成了美术史当中重要的一个桥段。毕加索把捡来的自行车的座位和自行车车把结合在一块构成一个牛头,安弟沃霍尔(音)自己仿制了布里勒(音)的盒子放在那里,到包裹大厦,到一颗石头,这些今天毫无疑问是当代雕塑的范畴讨论之内的。如果我们认可那些被称之为雕塑的古代物品是被追认的结果,现代雕塑是对既有雕塑观念的不断改变,即使今天关于雕塑的艺术传统已经获得共识,并成为创作者的自觉,关于此时此刻的艺术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需要通过未来的回看来进行修正。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史的书写要有距离,要30年、50年,他必须居于一个未来的角度来回看当下,我才能真正的判断这种是否具有当代性的价值和精神。

所以今之视古犹如后之视今,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如何去面对雕塑、艺术和社会的关系呢?首先是专业与非专业。什么是专业?如果按照这个逻辑,专业就是过去形成的,放在今天来适用的一个领域的标准、规范和界限。倘若我们从未来回看的角度来看这个专业,他可能早已经不是今天应该有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执着于专业本身,正是因为发现它的不专业。

再回到羊磴,这是我在2016年的时候在他旁边的一个镇,叫复兴镇上看到的广场雕塑,叫“红色复兴”,我问这三个人是谁?一问当地的三个地下党,两男一女。一看大家清楚,这一定是一个非专业的雕塑家所为。我转到了背后,我大吃一惊,这个男的怎么搂着这个女的呢?再一问,原来他们两个是夫妻。我觉得特别棒,为什么呢?他不露声色的,一个巧妙背后的动作,交代了两个人亲密的关系,又不违背主流和正统的道德规范,正面看不到,太有趣了。如果我们再对比一下专业雕塑家做的,著名的“刑场上的婚礼”,周文庸和陈铁军(音)的雕塑,是不是像两个并肩前行的同志。这是一个当代国画家的作品,看到那个人物造型,这三个人是不是挺像那三个人的感觉?这是一个当代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和这个雕塑都具有某种坏坏的气质,有点坏坏的、故意的,打不准形,有点奇怪的味道,但是他们有很大的不同。一个是嘲弄中产阶级趣味?我要的就是,你们认为是好的,我要嘲弄给你看。这个我认为更接近于前面古人的那种本能的以视觉的方式来表达他对社会知识和认知的理解,这个是在艺术史和美术史的语境中工作,而那个是植根于乡土文化和社会现场。这个很用力,我们甚至能看出有很认真去画画,那个很天然很质朴。假如我们隐去他的专业和非专业,哪一个更传统呢?先问第一个问题,再问第二个问题“哪一个更当代呢”?如果不好回答,把这个问题再转换一下,哪一种语境对于今天中国的艺术创作更有价值呢?至少对于我来讲仅仅是美术史的语境,对于今天的艺术创新,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同时我们还要关心物品与产品,这种符合今天的逸趣审美的东西,他从来不是在我们关于雕塑这一类,但是我认为他们有最凝练的美、最未来的美。风驰电掣的子弹头、IPHONE的造型,再过100年,挖这个地球,最经典就是IPHONE的造型。特斯拉的广告特别想告诉大家什么呢?你看,我想雕塑一样的优美。但实际上我想说的是,“你看,我是今天表里如一、身心一致最优美的雕塑”。

我们再看一段视频,这个是波斯顿动力的,我认为它完美的诠释了微妙机械运动,这不写实吗,这不具象吗,这可能是最好的雕塑。

最后我再想说的是什么呢?不管我们怎么去讨论霍去病墓前石雕他到底是一个匈奴人所作还是汉人所作,不管是不是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不管是不是受到高加索的影响,无论如何它今天已是中国雕塑传统里面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极为重要。所以大家看这件作品,是第七届全国美展的获得银奖作品,我们能清晰的看到这个传统在今天当代雕塑创作中的延续和呈现。所以我们今天的创新,今天雕塑的创造,可能来自于专业与非专业,可能来自于郭开红、王晋们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来自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生活世界,可能来自于试错,也可能来自于偶然。但是最终我们如何理解雕塑的当代性?我认为雕塑艺术是在艺术世界、生活世界和未来世界之间不断自我定义的“动词”,雕塑通过“追认”经典构成传统,通过从未来“回望”来形塑当下。当我们意识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和历史的一部分,可能来自于我们进的思想和观念投射并追认结果的时候,那么此时此刻的今天,我们的一切、我们的现实今天就可能不是,或者很大程度上不是历史,以我们看到历史发展必然的结果,也就是说今天是看见历史的原因。想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还有一句话,我们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就会拥有什么样的历史,艺术是这样,我想一个人、社会可能也是这样。

谢谢大家!

第一个问题:我是一名公共艺术的学生,但目前对公共艺术很迷盲,请老师指点一下。

好好上课、好好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试着寻找答案。

第二个问题:请问焦院长,怎么看到数字雕塑?

它一定是我们这个世界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三个问题:具象雕塑的未来发展、具象雕塑存在的必要性?

我其实已经说了,如果雕塑的那种身心合一、身体力行的创作方式如果消失了,至少对于我来讲艺术就没有意义,从这个角度具象雕塑它的身体技术和它的技艺来重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拥有是它的价值,就像具像绘画一样。

第四个问题: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很多,请问以在地创作介入羊磴的创新性是什么,其次如何保证这种介入是可持续?

如果你想着去创新就没有创新了,我一直赞赏的一种方式是什么呢?你了解深刻的要把握历史和过去,包括传统,也要认真的把握未来,然后你要学会鼠目寸光的爬行。不要以为这是一句错的话,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初学者如果他刚学会开车,这个时候让他翻二郎山,他胆都要吓破,但是如果是半夜他开着车灯前他永远只能照见前面十几米,第二天可能翻过去,回头一看又吓得半死。其实很多事情是什么呢?把握过去、把握未来、执着于当下,所以创新性是你永远不会去发现,你要从未来回看。

第五个问题:其次如何保证这种介入是可持续的?

我不能保证,谁也不能保证,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被保证的。

第六个问题:器物雕塑须手工艺如何区别,又如何体现出生的雕塑性?

不用区别,谢谢大家!

(来源:重庆日报)


(详情视频回放链接:http://www.qukanvideo.com/cloud/h5/1648178370859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