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讲堂
董虹霞:艺术批评的两个时间切片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9日 20:2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

面对不绝于耳的“批评失语”“批评危机”“批评回归”声音,如何为新时代艺术批评松绑?4月12日晚,由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第十一讲上线,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董虹霞走进直播间,与广大网友分享了为艺术批评松绑的可能性,吸引约29万人次观看。

▲直播现场

直播课上,董虹霞从18世纪艺术批评的发生期讲起,回溯了艺术批评发展历程。她引用文杜里的观点称:“如果说18世纪在名义上和实际上创建了美学且在知识系统中有一席之地的话,18世纪还创建了艺术批评和艺术史学科......这些艺术家与批评家都是同时代的人......这一要求迫使艺术批评,虽然草率和肤浅,却要成为一种对现实的批评。”

在董虹霞看来,艺术批评有四个主要特点:对个别的、现实存在的艺术作品的批评;侧重于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是对批评家同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批评;偏重于评价,旨在确定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辩论的、情感的色彩。

她称,当前,随着艺术边界的不断扩展,艺术批评也在不断扩展,并发生了新变化:第一是,艺术家成为了批评家;第二是,出现新形势的文化批评;第三是,策展人成为了批评家,今天的策展人很多时候成为了批评者,彰显了策展人对当代艺术的认知。

▲直播现场

“批评是我们将艺术品理解为艺术的唯一方式,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只要有艺术就需要艺术批评。”她表示,今天,我们需要好的批评家作出好的批评,作出令人满意、走出危机的艺术批评,这就要求批评家要关注当下,提高自身的素养,保持热情,与流动中的当代艺术同行。

整场直播用时1个多小时,在四川美术学院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客户端专题、重庆日报官方抖音号、重庆日报官方视频号、重庆日报官方百家号、重庆日报官方知乎号、重庆日报官方微博号等平台同步进行,共吸引约29万人观看。

直播吸引了大量网友发弹幕互动。“高屋建瓴,的确,艺术批评正处于世界性危机之中,它的声音变得非常微弱,但它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地应用,听了讲座,很受启发。”“艺术批评的写作对象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活动,这句话让我很感触,董老师讲得确实很精辟。”......网友们纷纷留言。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日报联合主办的“川美讲堂”首季直播到此圆满结束,11期演讲共邀请到庞茂琨、张杰、焦兴涛、谢亚平、何桂彦、苏永刚、李敏敏、潘召南、尹丹、王天祥、董虹霞等11位名师,话题涉及油画、雕塑、设计、艺术乡建、传统手工艺、艺术批判等多个方面,在线累计吸引300多万人次观看,引起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被网友誉为“一个现象级公共美育案例”。


【金句分享】

★一幅公开展出的画就是一本印刷之中的书,一出舞台上表演的喜剧,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对它加以评判。这里表达出的观点并不都是我的个人判断,而是收集了公众的判断,虽然具体到某一件作品的优劣势,公众的判断中经常出现古怪的、不公正的指责或者错误,但这些判断在总体上仍然具有最大程度的一致性和公平。虽然不从事绘画实践,观众却能够凭着他们的自然的趣味作出判断,而不会墨守成规。

★公众渴望从沙龙评论中获得知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尽管艺术家们抱怨批评用那么短的时间和认识就做出决定,但是,另一个问题是,难道公众会自发得出公正合理的判断吗?实际上,写作和阅读批评文章对那些需要启发的公众而言构成了一种积极的教育,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能够减轻艺术家对相对不够成熟的批评的责备。然而,如果把沙龙批评的不成熟用在戏剧评论上,确实会让人无法忍受,因为那里存在一个更广泛、更懂行的公众。而对于绘画,很少有人懂,而人人又都希望懂。

★批评家的任务就是知道观众如何从作品中获得尽可能充分的积极经验。真正的批评便是一种美术的创作。

★艺术批评的写作对象是当下正在发生的艺术活动。艺术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在艺术家和评论家之间角色转换的实验。

(来源:重庆日报)

(详情视频回放链接:http://www.qukanvideo.com/cloud/h5/1649746220087292)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