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4-12-04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走进濯水古镇——重庆5A级景区中唯一的古镇类景区,这颗镶嵌在黔江区南部濯水镇东南角的璀璨明珠,以其拥有“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殊荣而享誉海内外。
该桥不仅是濯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更是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身。它横跨阿蓬江,连接着古镇的两端,承载着风雨的洗礼和历史的记忆。站在廊桥上,可以远眺江水的碧波荡漾,感受风的轻拂和雨的滋润。桥上的雕刻和彩绘,无不展示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川美讲堂第三季录制现场。
该桥隐藏着哪些设计密码?12月2日,川美讲堂第三季第七讲上线,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黄耘以《乡村演替——重庆传统聚落人地关系复合》为题,结合其参与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设计,分享了乡村营建的经验和观察。
全球化背景下
保持重庆地域性人居的多样性
“当前,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剧,特别是受旅游开发的影响,一些传统聚落正在面临文化多样性导致的地方性特征消失的危机。”讲座中,黄耘从对传统聚落的保护入题。
在他看来,重庆传统聚落因其所处的地理与历史环境,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其独特性,总体呈现出丰富的形态,具有广泛的样本价值。
在重庆,有遗迹可考的早期聚落遗址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其后,在漫长历史时期,战争、民族融合以及人口迁移等历史事件在聚落发展史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中期,第二次“湖广填四川”,实现了重庆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重构,基本奠定了重庆传统聚落的现有格局。
目前,除了少数明代以前的军事防御聚落和城市遗迹,重庆的传统聚落主要形成于明清时期,尤以清代中期为最,这是重庆传统聚落的定型期,这一时期建成并保留至今的、空间形态相对完整的一批场镇和村落是重庆传统聚落的主体,主要分为交通依赖型、农业依赖型、文化主导型、资源依赖型四个类型。
黄耘称,对重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首先是聚落的系统保护,要活化与发挥原有传统聚落系统的机能;其次是保护传统聚落中历史与文化要素,要对传统聚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进行活化保护;最后是通过传统聚落景观格局的优化,更好地利用与维护生态系统,进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重庆地域性人居的多样性。
一座廊桥千般美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的设计巧思
讲座中,黄耘以他参与设计的濯水古镇风雨廊桥为例,进一步释明了重庆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利用。
濯水古镇,坐落在乌江主要支流阿蓬江畔,承载着4000多年的历史沉淀,仿佛是一本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和文化的瑰丽。漫步在古镇的石板路上,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古老的建筑、独特的民俗、丰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濯水古镇独特的魅力。
风雨廊桥则是濯水古镇的标志性建筑,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于一身。
“设计之初,我们提出了两方面的重点思路:一是要在空间上构建一个半包围的场域,给这里独特的自然风貌增添一个视觉中心和空间的界定。二是要充分吸纳土家族吊脚楼的特有元素,通过廊桥结构的变化,体现土家族传统建筑的灵动之美,生动展现当地多彩的文化魅力。”黄耘说。
▲黄耘在川美讲堂中分享精彩观点。
为此,他们将东方美学观念融入风雨廊桥的设计构想中。廊桥的设计力图体现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漫步廊桥之上,亦是徜徉于山水之间,将自身融于濯水天地,便可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通过结构的变化和各段廊桥不同主题的呈现,在廊桥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境”,追求“超以象外”的审美意蕴;在廊桥顶部构建一系列平滑的曲线,使外形硬朗或柔和的构件交替出现,以达“刚柔并济”的视觉效果;利用廊桥结构形成无数窗口,让如画的山水定格于窗景中,为游客呈现自然景观的灵动变幻,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氛围。
他们打破常规,将廊桥设计为不同主题的四个段落。“濯河怀远”段采用穿斗式构架,以中心阁楼沿两侧依次下沉;“唐钟长韵”段为旱地廊桥,在桥体中部的视觉中心设置有四层重檐歇山顶式观景钟楼;“彩虹伏波”段为便于河道中的游船通过,被设计为拱形结构;同样作为旱地廊桥的“蒲花飞龙”段,则将曲面屋顶与现代格栅桥墩相结合,设计出层次分明的波浪造型。
由此,绵延起伏、气势恢宏的风雨廊桥因不同的段落主题呈现出节奏与动势的丰富变化,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跨江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木构廊桥的创新建造技艺,彰显出了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特色,让传统建筑智慧焕发出崭新的活力。
乡土建构
是一种情景、感情、生活的表达
“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建成后,先后获评重庆市‘十大地标名片’、建设部乡村建筑三等奖、重庆市勘察设计一等奖等,成为濯水古镇获批国家5A景区的核心支撑。”黄耘说。
他认为,传统建筑样式承载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如果丢失了这样的文化基因,现代建筑设计便会游离于环境和文化系统之外。优秀的传统建筑形式是现代建筑设计的宝贵源泉,也正是由于现代设计理念及新兴技术的支撑,才使得传统营造技艺得到传承与发展。
就濯水古镇风雨廊桥而言,除了在建筑结构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还希望它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缔造出多彩的现代生活空间。比如,廊桥周边定期举办跑酷等活动,让人们沉浸在自然山水之间,感受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悟传统文化之美。
▲黄耘在川美讲堂中分享精彩观点。
在黄耘看来,传统乡村的演进与替换,可借助生物进化的理论,比喻村落空间在“进化”的进程中,产生改变的现象。这种“改变”并非仅仅是改良,而是适应环境变化的“突变”,是对某种不利要素的“替换”,达到抢占其在生物圈中的当下优势的目的。
演替的设计主张,就是要试图去寻求现代性背景下怎样保持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的途径,其本质是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进化的理念。
“乡土建构不仅仅是建筑逻辑的表达、功能的表达,也是一种情景的表达、一种感情的表达、一种生活的表达。”讲座最后,黄耘总结说。